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2:33 点击次数:167 |
01
崇祯的节俭是有名的。
他即位后,首先就罢了苏杭织造。
苏杭织造的主要目的是为皇家制造和供应丝织品,自隋唐起就一直存在,直到宋元明,无一例外。
明朝建立的第一年,1368年,朱元璋就迫不及待下令在苏州设置织染局。整个苏杭为皇家服务的人员在10万人以上,自然是劳民伤财,花费不菲。
崇祯登基之后,很快就下令将延续了千年的苏杭织造取消。
过去皇帝所穿的冠、袍、鞋、袜都是每天翻新一次,朱由检一个月翻新一次,平时穿洗过的衣服,鞋子、袜子的边缘用布来缝。
玉熙宫平日里养着一个皇家戏班,大约有300多人,崇祯下令全部遣散。
之前宫中有散金银豆于地、让宫人争抢的惯例,朱由检下令将金银改成枣、栗。
宫中的月宴、时宴以及外戚、公主家定时进献的甘果,朱由检全部叫停。
为了节省人员,崇祯甚至自己倒热水。
展开剩余88%如此种种,举不胜举。
崇祯帝妃嫔数量在历史上都算是很少的。
魏忠贤在崇祯继位之后,立即送上4位美人,哪知道崇祯根本不爱好这个,碰了一鼻子灰尘。
在勤政方面,崇祯是有目共睹的。
除非是规定的节假日,否则是不会休息的。首辅周延儒的奏章,早上交上去,下午就会批复,最迟也会第二天就批复。
有一次,崇祯去慈宁宫拜见刘太妃,因为疲倦,竟坐在椅子上睡觉了,太妃见此,赶让人拿来被子,替崇祯盖上。
黄景昉这样记载他亲眼所见:
方上览文书,恒至夜分。每宿直,及亥、子时尚有匣封自门隙传出,当即拟进。匣口皆亲署。品式详明,关防周匝。御座旁仅一金壶,手自注汤,未尝有他供具。
如此一个皇帝,竟然最后亡了国,张岱在文中这样评价:
自秦汉以来,亡国之君所未尝经见者也。
难道崇祯的一生就真的是一碗毒鸡汤,用来告诉我们不论多努力,最后都可能导致失败?
▲崇祯在这棵树上吊自杀
02
崇祯之前的万历,常年怠政,十多年不上朝,国事荒废,终于导致努尔哈赤兴于辽东,并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。
而天启帝同样如此,不理朝政,重用魏忠贤:
每引绳削墨时,忠贤辈则奏事。帝厌之,谬日:联已悉矣,汝辈好为之。
留给崇祯帝的明朝,其实就是一个烂摊子。
崇祯元年,朱由检刚继位,陕西大旱,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。
崇祯二年,朱由检主要精力放在剿灭魏忠贤一党上。
崇祯三年,皇太极率军10万攻打北京,天下震动。
崇祯四年,农民起义愈演愈烈。
崇祯一登基就不得不处理这些烂摊子。
举一个例子。
我们都知道崇祯年的财政危机,国家没钱。崇祯当然也知道要处理这个问题,就任用财政专家、户部尚毕自严来处理,想要理清问题,找出关键所在,解决问题。
这个毕自严厉害啊,很快就给出了一套具体的方案,缓解农民的负担,增加朝廷的收入,崇祯一看确实不错,全力支持,准备让
毕自严赶紧实施。
但很快己巳之变就爆发了,皇太极10万大
军兵临北京城下,数十万明朝勤王的军队也聚集北京,一时间军费暴增,而且士兵所欠军饷也要偿付,不然随时都有哗变的可能。
毕自严累到吐血,左支右绌竟然勉强把军费和粮饷的问题解决了。
但
毕自严那套财政方案是没有办法实施了,不仅如此,兵部尚书
张缙彦上书请求加征辽饷。
你是崇祯,你加不加?不加,没有饷银,士兵哗变,这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;不加,战争没法打,对内要镇压农民起义,对外要修筑关宁防线。没钱,战线就直接崩。
如果加征辽饷,那民不聊生,农民起义只会愈演愈烈,又需要更多军饷去平叛。
这是一个死局。
这一切,是前朝所导致的问题,崇祯能解决的吗?显然不能。
03
但崇祯有没有问题呢?
当然是有的,而且不小。
明史说:
陛下以重典绳下,逆党有诛,封疆失事有诛。一切诖误,重者杖死,轻者谪去,朝署中半染赭衣。
崇祯在位十七年,内阁首辅先后有18位之多,平均每人首辅任职不到一年,而除去担任时间最长的温体仁,其余平均每人担任首辅的时间还不到半年。
崇祯朝一共更换内阁大学士50人,而明朝内阁大学士总共才164人。在崇祯元年,一年之内就有李国、来宗道、周道登、韩爌四个人担任过内阁首辅。
崇祯杀人也是很厉害的,一共处死的首辅2人(薛国观、周延儒)、兵部尚书有2人(王洽、陈新甲),刑部尚书有2人(刘之凤、甄淑),督臣总督有7人,巡抚有11人。
如此行径,最终导致了群臣“任事少,畏事多,无才者固不能做,有才者亦不肯做”的局面。到了最后,大臣们对国家大事都是一言不发。周延儒对于国家大事,沉默不发一言,后来的首辅陈演、魏德藻同样是如此。
到了亡国前夕,崇祯实在是没有办法了,把首辅魏德藻叫来说,先生只要提出建议,我一律照准,全部实行。这位状元出身的首辅,只是把头重重得磕在地上,屁股撅的老高,无论崇祯如何说,就是一言不发。
04
崇祯深知用人为第一要务,不拘一格起用人才,他打破了内阁用人的传统,也可以启用只是举人出身的陈新甲(明朝唯一一例举人当尚书的案例),陈新甲有没有能力,肯定是有的,不然也不可能去做与皇太极议和的大事。
但
崇
祯
用而不专,疑神疑鬼,翻脸不认人,从阁部大臣到封疆大吏,更调频繁,惩处随意,搞得臣下畏首畏尾,离心离德。其刚愎自用,自以为是,最终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。
给崇祯大帝办事,像方一藻那样划水就对了,多干多错,少干少错,不干不错。或者像左良玉一样,你说你的,我做我的,你要搞我,对不起,我手上有兵。
孙承宗战死时除了自家家丁之外身边没有一兵一卒;
卢象升、孙传庭战死后不出殡不抚恤;
还有郑崇俭、邵捷春、杨鹤、孙元化、梅之焕、耿如杞等一干背锅侠。
虽然没有谁是旷世奇才,起码也都是认真干正事
的人,然而越努力下场越惨。
你有功劳皇帝未必记得,你要是犯了错误,皇上非弄死你不可。
05
我们这样假设,如果崇祯善于用人,让孙承宗、袁崇焕、卢象升、孙传庭等人都能各为所用,那明朝就会起死复生?就能对外战胜后金、对内消灭农民起义?
当然不能。
我们知道,杨嗣昌的十面张网曾经取得过成功,在朝廷各路大军的剿灭之下,李自成被迫带着十多骑逃入大山之中。
但其复出之际,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又聚集了数十万大军。
这个你怎么消灭。这是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
大明王朝遍地是饥民,一个口号就可以风起云涌。一个粮仓,那就可以聚集数万兵。
我们举一个例子,当时郑被农民军俘虏,他见证了农民军开仓放粮的场景。
向之朽贯红粟,贼乃藉之,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。远近饥民荷锄而往,应之者如流水,日夜不绝,一呼百万,而其势燎原不可扑”。
如此形势,你怎么消灭,这已经是天下大势,不可逆了。
大禹治水,采用疏导而不是堵塞,最终治理好了黄河。
要消除农民起义,最核心的是要消除农民起义产生的土壤,且不说安居乐业,至少也得让农民有口饭吃,不至于饿死。
但崇祯年间,要想让农民都有口饭吃,那都得从制度上下手,这是崇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。
我们一直疑惑,为何唐、宋、明、清几大王朝的国祚都在300年左右,其实,这就是一个吏治腐败、土地兼并,财富集中的过程,这是封建国家性质所决定,而非人力所能改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